当前位置
【细说天创·人物】林志刚:低调沉稳的“有心人”
时间:2022-03-16 来源:原创文章 发布:本站编辑

一幅黑框眼镜、谦称自己为“小林”、嗓音低沉却不失稳重、话不多做起事来简练老成……这就是获2021年度汉阳市政“市政匠人”“优秀员工”“工程管理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的林志刚。

林志刚

干工程的人大多踏实、严谨,林志刚于2017年6月从武汉科技大学毕业后,人生第一站便选择了汉阳市政二公司,5年多的摸爬滚打,当初那个“书生意气”的青年早已悄然成长,现任孝汉应、宝丰路项目部技术负责人。

“职场本就是双向选择的,很庆幸我和公司做了同样默契的决定,入职的第一个项目便‘成就’了我,在我面子薄、抹不开脸、容易犯错的职场小白期,汉阳市政人给了我无限的温暖”,林志刚在访谈过程中一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。

初生牛犊不怕虎 “小兵”扛大项目

2017年的那个夏天,林志刚被分到了宝丰路硚口路快速化(建设大道~京汉大道)改造工程项目部,对汉阳市政而言,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,复杂程度严峻,造价高,也是在市场上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一环。

据了解,该工程全长1.44公里,属于汉江大道的一部分,南起京汉大道,止于建设大道,起点接月湖桥北岸引桥后,以高架形式向北连续跨过京汉大道(轻轨1号线)、解放大道和建设大道后,接宝丰北路高架,工程总投资19.26亿元。工程包含道路、桥梁、地下人防结构工程、排水工程以及绿化、交通、照明等配套工程,其中桥梁工程中包含一座宝丰路四层互通式立交,涉及解放大道改造长度约1.05公里,工程同步改造地下人防工程1座,新建地下人行通道2座。

夜幕下的宝丰路硚口路快速化改造工程

往大了说,该项目是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快速路网、串联三镇的高架快速通道,对于疏解汉口、汉阳交通压力,解决三镇车辆快速通行鹦鹉洲长江大桥瓶颈,推动王家墩商务区联动发展,提升武汉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。

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这个词在林志刚身上体现得十分准确,在繁华拥挤的闹市区地铁上面修建快速高架通道,多种功能的建筑购物的协调和交通疏解困难,都是令人“生畏”的,他每天都干劲十足,现场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崭新的。

过去,他在实习阶段或实验室里探索数据的结果只是用来复核检验,而今是真正用于项目建设,每一个环节都是作数顶真的,想到这里,林志刚的头皮变得兴奋。在这里,他也遇到了第一位“师傅”邹龙,当时在该项目担任总工。师傅基本不管走哪里都带着他,并随时考验他的理论知识,有时答不上来还会被“骂”,一有时间便督促他学编专项方案、了解现场进度、看图、画图等。

项目上的生活略显枯燥,日复一日的工作,偶尔也会加班开会到很晚,宿舍、食堂、现场,三点一线的工作路径、复杂的专有名词、想不完的技术问题。林志刚难免有懈怠的时候,但想到师傅的谆谆教诲与倾囊相授,他又把自己拉到高度认真的轨道上去。

“这里的第一份温暖是师傅给我的,当时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,他的事本身就多,但他总是隔三差五‘考’我,我要时刻保持学习警惕,不断提升自己,适应项目进度,后来我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。”林志刚坦言。

正是一次次磨炼、受挫、总结、学习,林志刚不断武装自己,在提升个人能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
爱折腾的“有心人”

2018年3月,林志刚被调回公司总工办,在这一年的时间里,他接触更多的是项目技术管理,了解在建项目技术方案是否传到系统,交底是否到位、报送方案到哪一步……也是在这个时期,他努力学习飞时达、南方CASS等土方算量软件,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深入了解图纸、对土方工程进行分析研究、熟悉场地、熟悉地形图数据等前期工作必不可少,学习这些软件后,能对土方挖填量的结果可进行分区域调配优化,解决就地土方平衡要求。

此后,林志刚又回到了老地方——宝丰路硚口路快速化(建设大道~京汉大道)改造工程项目部,并负责该项工程国优奖的申报。这个奖项的含金量不言而喻,在访谈过程中,林志刚也介绍了该项目的技术创新部分。

由于该项目工程钢箱梁较多,其中宝丰路高架桥左、右线第7联钢箱梁横跨解放大道高架,正处于解放大道跟宝丰路交叉十字路口,车流量大,过往车辆车速较快,还混杂行人横穿马路,容易造成拥堵,施工难度大。钢箱梁吊装作业过程中,需要搭设大量的临时胎架,在不中断交通的前提下,如何合理布置施工胎架是本工程的一个重难点。

 

林志刚在宝丰路项目现场看图纸

林志刚及团队成员通过合理分段分节,在现场进行整体拼装后进行吊装。其次通过模拟分析,优化施工顺序,多方案比选,合理布置施工胎架。

如何在多种异型墩柱情况下钢模板优化施工技术?该团队通过模拟高墩柱施工,周转利用相同节段钢模板,优化施工顺序,对其截面形式不同的,且数量较少的墩柱,调整浇筑顺序。对部分钢模板进行返厂改装,重复利用减少一次性成本支出。

对搞技术的人而言,用专业知识为项目贡献力量就是最扎实的“爱岗敬业”,林志刚及团队合力引入互联网+的理念,打造数字化,网络化的管理平台,以科学系统完整的工程策划为引领,以筑建通信息系统为质量安全管理平台,从方案设计到现场交底施工全过程运用BIM信息技术,将设计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动画全方位控制施工质量,相比传统的管理,效率提高一倍以上。

此外,林志刚还致力于研究技术提高与成果申报,2018年,他主导的《提高透水混凝土施工质量》QC成果获省级二等奖;2019年《提高现浇混凝土防撞护栏外观质量》QC成果获省级一等奖;为提高现浇混凝土防撞护栏外观质量,林志刚及团队通过进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,获得2019年《提高现浇混凝土防撞护栏外观质量》QC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;2021年《一种可拆卸的桥梁行走施工吊篮》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通过。

问及发明可行走的施工吊篮思路在哪里时,林志刚谈到,目前在桥梁的防撞护栏的养护施工采用支架搭设平台,或采用固定式平,都不便于周转,每次周转需要重新装拆,给工人施工造成极大不便,加上滑轮后,这一问题被巧妙解决。

林志刚平日里就是个“有心人”,最爱钻研问题,看到工人施工受挫后,他会默默记下,回去找时间研究,碰上不懂的问题及时求教,与他相处过的同事直言他特靠谱。

林志刚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,只是看书本而不到现场去终究只是纸上谈兵、雾里看花,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,唯有到现场去,理论联系实践,才能真正了解项目全貌,才能在面对各方单位询问时侃侃而谈,不让对方小瞧。